以術點睛,以心燃燈|遇見陳嵐院長
“哪怕只有0.1的視力,哪怕只是模糊的光影,但對于患者而言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世界。”——陳嵐
彼時剛畢業不久的她還在縣城小醫院的各科室輪班,關于未來,似乎一切未定。
她曾看見一位因白內障而失明的老人的期盼與絕望,也曾看見他在術后揭開紗布的瞬間,激動地望向兒子:“哇,我都看到你胡子了!”那一刻,純粹的喜悅,如一道光,照進她初為醫者的心。
也是從那一刻起,陳嵐知道,她屬于眼科。

初識光明,扎根眼科
在縣醫院輪轉的日子,她不僅看見了基層醫療的疾苦,也了解了技術的邊界,也更加窺見了自己內心的向往,渴望突破與成長的種子在那時便已在心中悄然埋下。
于是,她決定考研。那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三個月,從深秋到寒冬,她將每一個夜晚都獻給了知識。萬籟俱寂時,微弱的燈光相伴,常??嘧x到凌晨兩點,凜冽的冷風打響了窗戶,隔著一層玻璃,是陳嵐一顆為理想而跳動的心。這段艱辛的旅程,但她走得堅定,一步一步叩開了碩士的大門。
自此,她在眼科學的征途上穩步前行。碩士、博士、??婆嘤?/span>……每一步都踏實而有力。2016年,她開始能夠獨立完成白內障手術,當第一次親手為患者帶來清晰世界的那一刻,她深刻體會到了這份職業的重量與榮光。
2018年,她再次挑戰自我,成功考取博士。讀博的歲月,是雙線作戰。她既要堅守臨床一線,又要投身于繁瑣的實驗之中。養小鼠、解剖、搜集病例……實驗室與診室成了她生活的兩點一線。
2020年,在她的孩子尚未滿百天時,她便毅然返回了崗位。在那個人流如織的OCT檢查室,她常常從清晨站到日暮,累得腳跟發麻,卻硬是憑著這股韌勁,在半年內將OCT圖像看得爛熟于心。“那半年,我看了無數張OCT圖,”她平靜地回憶道,“也看懂了堅持的意義。”

轉戰屈光,遇見維視
為了拓展專業領域,陳嵐開啟了屈光領域的全新探索,來到南京維視眼科后,醫院更是給予了大力支持,期間送她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進行了系統化的學習與培訓,得益于多年白內障手術的扎實功底,陳嵐迅速且精準地掌握了屈光手術的基礎脈絡與核心要點,特別是在晶體植入術上,她更能觸類旁通。
“白內障手術是摘除原有晶體再植入,而ICL則是保留天然晶體直接植入,”她如此解釋道,“原理相通,但路徑更便捷。”這種深刻的洞察,讓她在學習路上行云流水,以出色的表現,接連通過了STAAR ICL、蔡司全飛秒SMILE、阿瑪仕全激光等多項國際權威認證,榮耀加身。
然而,光環之下,是她不為人知的沉潛與恪守。她從不冒進,“手術不能急于一時,得穩,得對患者眼睛負責。”這份刻在骨子里的謹慎,讓她選擇了最踏實卻也最艱辛的路徑。
她坦言“對我來說屈光領域其實很陌生”。為了將那些理論知識深深刻入腦海,無數個夜晚,在將家中的孩子哄睡之后,她又獨自起身,坐到書桌前,萬籟俱寂的夜晚,書頁翻動和筆尖摩擦的沙沙聲是陪伴她的唯二伙伴——反復抄寫,強化記憶,用的是最原始的“笨辦法”讓知識“長進肌肉里”,形成一種本能的嚴謹。在臨床實踐中,她將手術分段攻克,對沒有把握的環節絕不輕易冒進。
這份清醒的克制,源于她對那一雙雙眼睛最深的敬畏。

珍視生命,共見清明
在她記憶的深處,總鐫刻著一些無法磨滅的眼神。那是一位晚期的青光眼患者,視力如風中殘燭。她在查房時看見他正艱難地進食,因無法看清,一塊雞骨頭吞了吐、吐了又吞,那個重復而徒勞的動作,刺痛了她的心。“0.1的視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他的全部。”
“每只眼睛,都值得被溫柔以待。”這不僅是她的座右銘,更是她在南京維視日復一日的實踐。在維視診室的辦公桌上,存放著她悉心保留著每一位患者從術后第一天、一周、一個月到三個月的所有復查記錄。在她看來,數據會說話,氣候的干濕、季節的變遷,都會在細微處影響愈后。于是,她帶領團隊在海量病例中不斷復盤、總結,讓手術設計在數據的支撐與打磨下趨于精準。
從白內障的深厚根基,到屈光領域的敏捷轉型;從眼表胬肉的精細處理,到眼底疾病的診斷治療——全面開花的專業精深,成為了她從容的底氣。這份扎實的臨床功底與強大的判斷力,讓她在面對任何患者時都能沉著應對。
如今,作為南京維視睛陵眼科屈光團隊的引領者,她將這份嚴謹與用心傾注于傳承。在維視的團隊中,她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每一次手術設計,每一次團隊配合,她都會細致指導,帶領大家深度復盤。她始終相信,唯有共同成長,才能凝聚團隊的力量,一起走向更遠的光明。

無界視野,步履不停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目標,自然而然便進入了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學習。”陳嵐院長為自己設立了新的航標——攻克英語,尤其是她那自嘲為“啞巴英語”的口語關。這是她來到維視后,與來自澳大利亞等地的眼科專家交流時感受到的觸動,她意識到,語言若是一道屏障,她想親手將其打破。不僅是為了接納學習國際前沿的學術成果,更渴望讓世界見證中國眼科醫生的卓越風采,助力南京維視眼科醫院成為真正的國際化醫療機構。
于是,已至許多人認為“定型”的年紀,她再次回歸學生的身份。在她的辦公桌上,一張張寫滿單詞與句式的便簽紙如同小小的路標,布滿了通往新世界的路徑。她反復看,反復念,讓陌生的音節在唇齒間漸漸熟稔。對她而言,學習不再僅僅是職稱晉升的階梯,更是生命保持活力的源泉。她坦言,持續的求知能抵御內心的空虛。在陳嵐院長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一位醫者不變的初心,一位學者清晰的遠見,以及一個靈魂因不斷超越自我而永遠煥發的青春。
后記
陳嵐院長,一位眼科學博士,一位執刀數千臺的實戰派,一位始終在學習、始終在突破的先行者。她用溫柔對待每一雙眼睛,用堅定走好每一段路。在維視,她是許多患者眼中的那束光——清晰、溫暖、值得托付。
